1、猕猴的习性
1.1猕猴的食性
一般认为猕猴是摄入植物性食物的动物。在自然界中猕猴主要吃香蕉、苹果、蔬菜等多种植物或植物果实,也吃鸟蛋、各种昆虫及其幼虫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猕猴能吃的食物种类较多,如面包、窝窝头、大米饭团、馒头、玉米、蚕豆、麦粒及各种蔬菜、瓜果、葵花子等。虽然猕猴可以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但是它们对各种饲料的爱好程度是不一致的。如果将几种饲料同时喂给,它们常会将其中喜好的一种先抢吃一空,而对其他饲料则吃得很少,或者根本不吃。在大群饲养的猴群中,由于猕猴有很明显的等级区别,因此喂食时先是由占有统治地位的猕猴采食,其他猕猴则在远处观望或偷吃。处于猴群地位最低的猕猴则只有到最后吃剩下的食物,长期发展可能会导致少数猕猴发育不良。
1.2消化
猕猴和其他动物一样,不能由摄取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已经合成的有机物质。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要使这些物质被吸收,并为机体所同化,就需要预先进行机械和化学的加工。经过进食、消化和吸收它们,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陈元霖等,1985)。
2、猕猴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猕猴除生长、繁殖需要营养外,维持生命活动本身也需要营养。因此猕猴的营养需要包括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两个方面。
2.1维持需要
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不生产乳、肉等产品。又不从事劳役的情况下分为保持机体健康和体重不变所需供给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养分的最低量。这种需要仅维持动物生命活动中基本的代谢活动,弥补代谢损失以及满足动物必要的活动。
(1)能量需要
能量可定义为做功的能力。猕猴的所有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肌肉活动、神经活动、生长、运动等都需要能量。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饲料三大养分中的化学能。在体内,化学能可以转化为脂肪、葡萄糖或氨基酸或机械能(肌肉活动),也可以蓄积在体内。能量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能量浓度起着决定动物采食量的重要作用,动物的营养需要或营养供给均可以能量为基础表示。饲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饲料中的有效能含量即反映了饲料能量的营养价值,简称为能值。研究动物对饲料能量的利用、动物对有效能的需要量及影响饲料能量转化效率的因素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内容。
饲料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三大养分的化学键中储存着动物所需要的化学能。动物采食饲料后,三大养分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可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或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以ATP的形式满足机体简要。在动物体内,能量转换和物质代谢密不可分。动物只有通过降解三大养分才能获得能量,并且只有利用这些能量才能实现物质合成。
成年猕猴的平均维持能量需要量是109 kal①ME·BWkg0.75.d-1(metaboliza-ble energy, ME,代谢能; bodyweight BWn,体重) (Wolfe-coote, 2005)。
(2)蛋白质需要
在维持状态下,动物即使采食无氮日粮,也从粪中、尿中排出稳定量的氮。粪中氮主要来源于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分泌的消化液等含氮物质,这部分氮称为代谢粪氮。而尿中的氮则来源于体组织更新时蛋白质降解的产物和肌肉活动产生的氮,这部分氮称为内源尿氮,一般以代谢粪氮和内源尿氮之和乘以6.25即为动物的日维持蛋白质需要量。
一般情况下,日粮的蛋白质需求随着猕猴的怀孕和哺乳而不断增加,成年的猕猴维持蛋白质需要量应少于3.0g ·BWkg-1 ·d-1 (Wolfe-Coote, 2005)。
(3)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
体内矿物质代谢也存在内源损失,其损失量小且反复循环利用率高,在补充矿物质元素时要考虑元素的利用率。动物维生素的维持需要量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保持健康的最低维生素需要量。对于猕猴维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一般以猕猴在维持状态下不出现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症为基准。
[返回首页] [关 闭] |